為什麼想寫這篇文,可能是在於,在國外(歐、美)都有相關的科系及較多所謂「供應鏈管理」的職缺,在台灣供應鏈管理的工作並不是這麼火紅,甚至相關的科系少之又少,過去台灣由於算是「製造業」起家,過去許多台灣中小企業製造業的認知就是一些內勤的採購、生管、物管,甚至負責勞力活的倉管,可能會被老闆認為是助理角色,不一定會被特別重視。
而一些快速消費品業、醫藥業等品牌商,可能由於可以透過跨國企業、內需市場等需求,創造許多需要「供應鏈管理」需求,而他們更看重的是「數字處理分析能力」,來協助企業掌控從製造端到最終消費端的產品流。
為什麼我會選擇供應鏈管理
與很多朋友談過,為什麼我會選擇供應鏈管理其實也是透過工作轉換、在工作中找到熱情所在,過去我畢業時也迷茫自己在工作生涯發展的角色,這時的我根本還不知道「供應鏈管理」這個名詞,如果在我畢業時就知道自己想往這方面發展,我一定第一個申請供應鏈管理的研究所甚至工作。
為了尋找自己適合的工作,我讓自己嘗試各種機會,當過打訂單追工廠交期的國貿業務助理,當過業務到處開發新客戶,而後發現自己不喜歡這種開發工作,而選擇一個別人來開發(?)我的採購角色,由於有機會進到品牌公司規模比較大,才接觸到供應鏈管理的這個概念,所以一開始我應該是從喜歡「國際貿易」進而轉為「供應鏈管理」。
我喜歡供應鏈管理在於,可以提前比別人早一步發現問題,可能是從系統分析上切出需要的時間點,讓供應商可以提前滿足需求,如果遇到變動、缺料等該如何處理或是跟供應商上的洽談中得到市場上的信息等等,工作中會遇到非常多要解決的問題,雖然不用像PM那樣事事都要管,但如果供應鏈管理事事都管,面向可以非常廣,你就可以去了解為何物料缺料、停產,怎麼找到替代料等等。
供應鏈管理可以讓我的工作不會無聊,因為有太多事情要去溝通,可能是供應商交期問題、庫存太多要處理、物流卡關進度處理等等,不是只停留在既定印象中的paper work,而是可以提早發現問題、與利害關係人溝通、解決問題。
撇除社會期待的框架
最近看了一本書《人生很長,最重要的是自己》作者石原加受子提到我們當中不少人「從小就是聽父母話的乖寶寶,開始上學後也是老師眼中的乖乖牌,認真念書沒惹過什麼麻煩,踏入社會才發現自己都在安逸圍欄生活。」這段話簡直讓我點頭如搗蒜,我就是個按照別人叫我怎麼做我就怎麼做的聽話小孩,除了偶爾追星之外也沒有什麼特別叛逆的事情,因此畢業後也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父母就是建議我考考郵局、公務員等角色。難道成為一輛「順著軌道行走的火車」才是唯一的生存方式嗎?
後來在工作中我不斷地探索自我,原來我可以做的事情這麼多,大家都喜歡我做事的方式,且我感受到被肯定的價值。如果你喜歡供應鏈管理的工作,當別人說其他工作會對你做比較好時,在你自己的心理是怎麼看待現在的自己?如果可以找到選擇這個領域工作的初衷,讓它成為你的熱情所在,即使全世界都笑你,被笑的夢想才有被實踐的價值。
提供超過公司主管期待的價值
曾經在部落格另外一篇分享【職涯】疫情之下逆勢加薪?做對這3件事情讓主管更器重!的文章,後來也有在商周網站上刊載。如果被認為供應鏈管理只是打打採購訂單、打電話給供應商催催交期那可能就只是做完你的工作。
除了完成本來的工作,是不是可以讓自己可以有更多機會做得更好?嘗試從供應商、產業新聞去了解市場訊息可能是相關產業的產業知識(Domain Know-how)等。我們的工作不一定只是把料追到,而是提出避免下次缺料的策略,缺料不一定只有這幾年才會發生,未來也是有可能因為不確定因素缺料、延遲,如何才能降低風險,我們都可以走在老闆後面但是想在老闆前面。
在缺料的時代供應鏈管理的或不可缺
在缺料、塞港、缺工的時代,我們如何提供分析與決策意見成為最重要的價值,例如透過數據分析在庫存管理上針對過去資料需要多備多少庫存,採購管理上針對原物料上漲盤點是否會影響到手上的資源影響到成本,物流管理上是否與物流承攬業者合作找到經濟實惠利於雙方的物流服務等。
有人會問,老闆沒叫我們做會不會多此一舉,可以怎麼做比較好?做完手上的工作,嘗試從現有資料中發現到別人發現不到的問題,例如過去採購、成本歷史紀錄,可以從中比對提出你的看法。
如果我們什麼都不做,只是讓變動時代的洪流取代我們的價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