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知道精實管理多年,這場Lighttalk大概是第一次認真聽及開始了解精實管理。我自己非商管學院相關科系出身,工作多年以來都是離工廠比較遠的角色在看工廠端運作這件事,很多時候甚至只能用想像的,可以理解為何有些工廠端不是很喜歡我們這些坐辦公室的人,因為可能我們一句話他們得趕貨趕得要死要活的,而工廠運作卻還需要管理現場生產換線、領料入出庫的時間。
在下游品牌端待過一段時間,生產排程與固定代工廠對接窗口協調,我們是透過看系統、看EXCEL來下決策,但卻不一定有機會看過實際生產線,其實如果要更專精去了解整個製造過程反而會更有幫助。而精實管理在這一兩年因為工作上比較有機實際與廠端接觸,與許多台灣供應商接觸後可以發現大家會越來越追求精實管理,尤其在COVID-19疫情下我們怎樣透過精實管理四大重點「建立標準、減少浪費、增進效率、長期穩定」幫助企業提高巨變適應性也成了最主要的課題。
|從精實管理看組織溝通
許多中小企業面臨二代接班的問題,有時候新的二代接班想要革新,卻因為企業內意見不合難以導入,就像守智老師在訪談中提到,實際要改變導入精實管理最重要的前置工作就是「領導層的決心」。
假設外在環境內部環境一直在改變,公司的SOP制度流程其實也需要透過不斷更新才不至於僵化,而通常導入精實管理在公司內部會有幾種人,觀望者、先期採用者、後期者,可以先找示範性部門、示範線實施,效果一旦呈現出來而先期採用者受到重視表揚,最後反而讓本來處於觀望的人就會主動來詢問加入。
我覺得就像有時候我們剛加入一間公司前身懷夢想與熱情想要改變,卻因為制度逐漸消磨熱情,會覺得一個小小員工想要改變公司體制好像天方夜譚,或是遇到部門之間分工因為太明確,大家都各做各的沒有對齊公司目標。守智老師也提到組織內跨部門之間要去克服的議題,像是設計開發端所希望的實現與製造端現實面之間的拉扯,會需要有打破部門分工的同步工程概念來進行整合。
守智老師舉例自己接觸到許多公司都希望有一個外來的系統或是顧問進來,就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例如導入ERP系統後公司所有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反而會覺得最好砍掉重練最快最有效率。我感覺導入ERP系統最重要的因素還有一個是「人」,ERP很多的資料輸入都是需要人操作確認、理解系統裡的邏輯,即使模組已經都建立好、IT串好所有的流程,但訂單、採購單、入庫在公司裡可能會由不同的單位負責,常常一個環節卡住下一個就無法進行,有些人做久了習慣以前的做事邏輯也不一定喜歡再多學習一套ERP系統。
|從精實管理看供應鏈管理
很多人在最後問答中提到,疫情缺貨下的庫存管理或是如何運用精實管理做到改進、進化,守智老師提到短鏈策略的供應鏈重組,許多公司會思考供應鏈是否要拉這麼長或是改為就地供應把部分流程從外包轉為自製。全世界許多產業幾乎都會遇到原物料缺貨,而像豐田的JIT概念(Just In Time及時生產)是在於維持企業的最低庫存而非要求絕對0庫存,因此庫存其實是相對概念而非絕對概念,我們可以試著依現況逐步優化、降低缺貨影響性進而提升抗變化能力。
而全世界包含在自行車、機械、汽車零組件都會遇到原物料缺貨, 豐田的JIT概念(Just In Time及時生產)是在於維持企業的最低庫存而不是絕對0的概念,假設原本沒有COVID-19疫情前的安全庫存是15天,而現在原物料大缺的狀況下設定安全庫存可能是2個月,再比較是否優於同行,因此庫存是相對概念而非絕對概念。我們可以讓現況逐步優化、降低缺貨影響性進而提升抗變化能力。
所以到底需不需要備庫存?守智老師問了大家一個問題:「原材料、半成品、完成品三者之中最不應該備哪一種庫存。」我從我自己的角度思考不假思索就在聊天室寫下完成品庫存,因為完成品對於庫存來說成本比較高放著還得占空間、原物料不備就是剉咧等、半成品不做等等後面要出貨又會來不及,結果我完全思考到另一個方向了!
原來從精實角度來看最不應該備的是半成品庫存,因為花了料、工、費 都不能變現。而原物料庫存例如鋼鐵近期價格飆漲,價格持續變動下可以當作期貨操作或是有機會再轉賣或是再利用;而完成品庫存則可以即時滿足客戶要求,配合外銷客戶船期時間至HUB集散倉等。
看公司、產業有不同的應對合作模式,例如豐田式管理給供應商需求預示量(Forecast)是三個月內在10%以內的變動,這種還得要看整體供應鏈合作關係,但每間企業對於供應商的態度、做法不盡全然相同,很多時候會遇到的都會是預示量嚇死人、訂單笑死人的。以前在品牌端我們會跟供應商談妥N+1個月的需求是多少%變動,N+2~3個月控制在多少範圍內,這可能也需要供應商是可控性高的,一旦預示量穩妥,大家也比較願意長期合作降低許多備料風險。
|從精實管理看商業思維
GIPI院長與守智老師都有提到,如何快速理解一個產業,底層邏輯商業思維的掌握,就可以了解公司經營本身不變的邏輯思維,例如一家快速成長公司的公司可能更在意的是品質、交貨速度,而注重生產成本公司或產業看重的指標會是成本、毛利利潤等。產業越擴越大,擁有商業思維討論面向可以更廣、過往沒有想到的盲點。
反思自己在商業思維學院短短一年多裡,從商業世界的百科全書《商業思維百科》中獲取到的學習,從商業模式、策略、數據、財務、領導、人力資源、到科技等不同面向的知識領域,豐富了更多自己對於商業面的底層邏輯,工作上看很多事情會有先思考,例如了解一家供應商他的商業模式是什麼,他現在為什麼遇到這些缺工問題等,可以快速跳脫既有的知識圈快速掌握更多信息。
|從精實管理看個人
像是不管在哪個行業我們的溝通技巧也需要不斷精進,了解不同行業溝通的習慣是什麼 、說話穿著是什麼樣態, 在辦公室可能會穿比較正式到現場就不一定要穿過於正式,現場的人才會覺得你比較親近,不然會讓他們覺得我們是來亂下指導棋的,讓我也是心有戚戚焉,因為有時候希望廠端可以趕快完成什麼,但前提我們是不是可以先幫忙廠端及現場的人解決什麼問題,透過他們的角度去看事情讓他們覺得我們是來協助一起解決的。
守智老師最後提到不管我們在工作上是什麼角色,持續不斷改善、精益求精,從自己做起把自己可控的變多。雖然是簡短的訪談,卻感覺吸收到不同產業的日月精華,有些提問者提出的問題很大,可能無法簡單幾句話就可以解決,精實管理從組織溝通到策略甚至到個人,或許嘗試從小事件中洞察可以改善的地方, 從中找出問題的核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